這裡得對市面上所謂"精油/原精"作粗略分類:
1. 真正天然精油/原精: 萃取自原植物
天然純的標示是具有法律效力,(德文:naturrein,法文:100% naturell et pur),必須來自所標示植物萃取, 未經調整(分餾等)或者添加單體等步驟. 氣味會因產地,年份,萃取溶劑與萃取方式而有差異. 標示為純天然( rein natürlich)的精油/原精可能容許調整或添加天然單體(非 nature-identical單體).
此外還存在各種調整版本如: 分餾,分子蒸餾等等 來符合香水業客戶對香氣的特殊需求.
2. 仿香 (reconstruction, 法文也用reconstitution): 混合各種天然萃取(精油/原精 )經調整改造,比如添加天然/合成單體 或者 完全使用天然/合成單體 來複製植物的香氣, 參考欲模仿植物的頂空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數據來作仿香. 原料等級,調香技術都會反應在價格上.
3. 香氣表現複製(les contretypes performance): 主要在複製香氣印象, 與原植物之間存在明顯的氣味差異,但賦予的效果卻是一樣的. 我自己的詮釋是,很像市面上一些所謂Soliflore香精.
如何判定精油/原精是真正的天然純精油/原精? 一般消費者 包括芳療師,找有信譽的賣家是唯一的選擇,雖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保證.......(遠目) 如果不是罕見的新產品,受過專業訓練調香師經初步感官測驗(organoleptic test),就香氣 外觀 味道等測試就相當可靠. 他們的專業訓練中包括分辨各種天然芳香分子及合成分子,辨識的範圍更廣更精準,此外嗅聞分辨原料等級 是否調整潤飾過 也是他們專業訓練的一部份. 若有足夠的經驗值與資料庫,常使用GC-MS和旋光儀等儀器檢驗並與資料庫比對,最粗糙的混攙造假方式 如添加不應該存在的芳香分子是最容易被查覺,以被發現含有鈴蘭醇的"天然"香水為例,顯示其使用的"天然"原料有問題.
即使賣家提供GC-MS數據也不足以取信, 一來不能確定這GC-MS是否是購買批號的確實檢驗值,二來 消費者 也包括芳療師 甚至很多零售商並不具有判讀GC-MS的能力.
就天然芳香分子而言,一般GC-MS檢驗無法分辨其來源是來自原植物 或添加分餾單體(來自其他植物精油)或人工合成(nature-identical)單體, 比較新一點技術是使用對掌異構分離來作進一步檢驗,1995年ÖKO-TEST使用當時還很新的對掌性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法(chiral GC-MS)測試德國市面上53個(大多數是冷壓)佛手柑精油樣本,發現37個是有問題的. 利用的是 雖然植物所含每一種芳香分子所佔比例會因年份產地有差異,可是植物精質中R- 與S- 對掌異構物的相對比例卻是固定的特性,來自生物合成過程中酵素的對掌偏好性, 一般而言,生物合成產生以某對掌異構為主,甚至只含某對掌異構物. 不同植物裡同一種芳香分子的R- 與S- 對掌異構物相對比例可能不同,化學合成產生則以外消旋混合(racemate)的型態存在. 以冷壓天然純佛手柑精油為例,裡面的乙酸沉香酯與沉香醇都只存在R-對掌異構型態. 只要有S-對掌異構的存在即有混攙的嫌疑.
蒸餾過程可能有外消旋化(racemization)現象是會造成的辨識困難, 要建立可靠的chiral GC-MS資料庫需要更詳盡的實驗記錄與評估.例如R-沉香醇可能在長時間蒸餾過程 酸性環境 外消旋成S-沉香醇,但R-乙酸沉香酯在蒸餾過程則相對穩定,所以蒸餾天然純佛手柑精油裡可能存在最多10% S-沉香醇,但S-乙酸沉香酯比例超過4%就有問題.
目前藥典如德國DAB,歐洲European Pharmacopoeia (Ph. Eur.)或ISO對幾種常使用精油的achiral(一般,非對掌) GC-MS profile中關鍵芳香分子比例臨界值(上下限)有做規定,雖然常被詬病,但有時有其必要性,Robert Tisserand這篇茶樹品質與成份 是可以參考的例子.
註:
1.掌異構分子本身的不對稱會產生偏光性,R(拉丁文 rectus(右)) ,S(拉丁文sinister(左))是依照CIP規則分類命名,與偏光性無關. R-對掌異構可能是左旋,也可能是右旋, . 例如 R-乙酸沉香酯與R-沉香醇都是左旋,但R-檸檬烯則是右旋. 分子越大,分子結構中很可能存在好幾個不對稱中心,以維他命E(Tocopherol)為例,生物活性最強的alpha-Tochopherol中還存在八種對掌異構,因為具有3個碳不對稱中心(8=2^3),其中天然存在且生物活性最強的是RRR型.分子的偏光性由其絕對結構決定,需透過實驗或電腦模擬分子結構來測量.
2.此外左右旋光性有(-)/(+)與 (l)/(d)兩種標法 : (-)或(l)代表光左旋性(levorotatory),(+)或(d)代表光右旋性(dextrorotatory). 另外D/L標示是比較舊的標示方式,與d/l或(+/-)也沒有絕對關係.
參考資料:
1. ÖKO-TEST 1995年10月 檢驗: Ätherische Öle: Gepanschte Seelen (精油:被混攙的靈魂)
2.Phamazeutische Zeitung Online 2001
如果是罕見的新產品,沒有足夠參考資料庫,最好是問香水歷史學家,香水業行內人. 有時賣家秀出的GC-MS值只能置之一笑,這不代表專業與可信,可能只是用來取信消費者的手段,我提過網路上賣假原精的印度供應商就在其網頁列舉幾種芳香子.
就像Anya說的,可靠的賣家也會犯錯,尤其是少見稀有的產品,對於市場上出現的新產品,請對賣家打破沙鍋問到底,如果沒有滿意的答案,pass.
寫這文章的緣由來自香水歷史學家Octavian Coifan的兩篇文章,他警告從網路購買精油/原精的風險,尤其具芳療背景想嘗試使用天然素材調香的消費者,更容易想去購買這些高價號稱"天然"的稀有原精來調香. 他自己從網路買到的水仙,佛手柑,祕魯香脂,肉桂與檸檬中,其中水仙原精是100%假貨,他說他的賣家根本不識真正的水仙原精,其他的都有混攙. 這聽起來很聳動,但讀了他的香氣分析,我很清楚意識到芳療界對油品質的認知了解和市場現實是差很大.
如 Octavian Coifan 所說,仿造精油/原精的生意與香水業的發展是同步的,問題更在於 這些仿香(reconstruction) 販售價格的不合理, 更別提其標示的不正確. 我個人認為,首先 消費者對品質有正確觀念與認知,才可能知道自己買到的到底是什麼東西,不盲目相信賣家所謂 therapeutic(醫療級/治療級/調理級)精油的花言巧語, 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.
目前大眾芳香療法變成很商業化的潮流, 行銷語言無所不在. 如我自己也很喜歡某聲譽良好法商的產品,在其官網提到使用創新閃蒸技術(flash détente)來進行蒸餾,被中文翻譯成是此法商研發出來的技術. 其實閃蒸技術是食品工業應用多年的製程,後來被釀酒業發揚光大. 低溫蒸餾主要的條件是把蒸餾環境保持在低壓來進行蒸餾,所以真空蒸餾有時也被稱為低溫蒸餾, 然而所有的創新都不離物理與化學原理. 也許閃蒸技術應用在精油蒸餾為其創見,但絕對不是其發明. 況且精油/凝香體大多數是在植物產地進行蒸餾萃取的事實,讓這蒸餾製程只限於廠商自家蒸餾的幾種精油,大部份其他精油/原精其實是必須跟其他蒸餾萃取商購買,大概不會是閃蒸技術蒸餾生產. 如果不能完全都是自己生產,優良的廠商要作最重要的事是對採買原料品質的控管. 我自己很喜歡這家廠商的產品,尤其欣賞其透明的品質政策,每一批號油在線上提供相當完整的GC-MS資料供人檢視. 會舉其為例,是感嘆連這麼好的廠商在銷售還是需要這些行銷包裝. 好品質的油不可能太便宜,但貴的油不見得就是好,因為價格也是政策,與銷售通路有很大的關係.